24H台南│07:00 沙淘宮菜粽
體驗一場府城式的 “morning call”
廟埕、收音機、陽傘、晨光,「一粒粽、一碗湯」是標配,老鄭和太太顧著攤台,女兒在榕樹下煮味噌湯,來吃的都是當地人,點餐指令簡單,吃完就走。老鄭菜粽在沙淘宮前,清晨五點半起,一顆顆用月桃葉裹著的糯米花生粽,剛從煮了十個多小時的大鍋中撈出,飄送香氣。
從前沙淘宮一帶真的是海邊:「濱海之地,浪湧淘沙,故以名宮焉。」1696年成書的《台灣府誌》這樣介紹沙淘宮的名字由來。這座廟座山面海(座東朝西),從前宮門是面海的,裡頭拜太子爺,保護往返穿梭在黑水溝的商人漁民。
沙淘宮裡頭供奉的太子,不是大家熟悉的中壇將軍三太子(哪吒三太子),而是鄭經的大太子,鄭克臧。府城有句順口溜「鄭成功不成功、鄭經不正經、鄭克塽不太爽。」這個城市故事多,國姓爺的家務事特別精彩!
離沙淘宮不遠的海安路,我特別喜歡它的名字:海安,海事平安,從字面看出當時人的心願。這條縱貫南北的路曾經是海岸線;「五條港」是舊名,因為有五條橫向水路連接潟湖沙洲和內陸,商業活動頻繁,庶民美食遍地。
滄海桑田,幾世紀之後泥沙淤積,昔日的風景不復見;目前大家熟悉的府城觀光景點 —— 具體來說從赤崁樓以西 —— 從前其實汪洋一片。若時光回推四百年,沙淘宮可是海岸第一排! 這麼想的同時,腳底涼了起來,癢癢的,菜粽嚼起來除了米香、花生香,還多了幾分海的氣息。
至於菜粽該不該撒花生粉,這又是另一個哲學問題。
Photography 李翔(差差)@rookie0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