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的回聲:我們留下什麼,帶走什麼

無痕山林(Leave No Trace)的理念最早源於1960年代的美國。當時,隨著戶外活動的普及,國家公園和荒野地區面臨著遊客大量湧入帶來的環境壓力。

07 January, 2025

 

美國林務局開始推廣「不留痕跡」的概念,希望教育大眾如何降低對自然環境的影響。

在日本,這個概念與其傳統的「自然共生」理念不謀而合。日本人自古就有「取之有度,用之有節」的環境觀,體現在他們的登山文化中。比如富士山的登山者必須將垃圾帶下山,甚至要繳交「環境協力金」,用於山區環境維護。

歐洲阿爾卑斯山區的國家,如瑞士、奧地利等,則發展出更完整的山林保護系統。他們不僅重視環境教育,更將永續發展理念融入觀光產業。許多山區旅館都採用環保建材,實施垃圾分類,並鼓勵遊客使用大眾運輸工具前往。

紐西蘭的無痕山林運動特別強調文化保護。除了自然環境的維護,他們也重視毛利族傳統文化與聖地的保存。遊客在進入某些地區前,需要了解當地文化禁忌,尊重原住民的傳統領域。

在台灣,無痕山林的推廣與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相結合。原住民族世代相傳的山林智慧,教導我們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。近年來,台灣的國家公園更加強環境教育,推動生態旅遊,讓遊客深入了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。

現代的無痕山林運動已經發展出更全面的內涵,不再侷限於「不留垃圾」的基本概念。它包含了對生態系統的尊重、對當地文化的理解,以及對永續發展的思考。

 

 



YOU MAY LIKE

後疫情時代的旅遊觀察:21世紀古玩

認識台灣,從「米」開始

「歡迎來台灣,你呷飯沒?」

雅加達|穿越時空的港口之旅

雅加達港充滿東南亞熱情,船載香料、咖啡和笑聲,從不沉寂。

遇見《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海蒂》

約翰娜·施皮里的《海蒂》不僅是一部經典兒童文學作品,更是格勞賓登州文化的重要象徵。